假释是对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罪犯在服刑期满一定时间后,根据其悔改表现和不再危害社会的情况,附条件提前释放的刑罚执行制度。假释有助于鼓励罪犯接受教育改造,早日回归社会。即使被判刑两年的罪犯也有可能符合假释条件并获得假释。
法律分析
通常我们所说的判刑后把人保出来,指的是假释,假释是对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一定刑期之后,因其遵守监规,接受教育和改造,确有悔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而附条件地将其予以提前释放的制度。
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间再犯新罪的,不构成累犯。
假释在我国刑法中是一项重要的刑罚执行制度,正确地使用假释,把那些经过一定服刑期间确有悔改表现、没有必要继续关押改造的罪犯放到社会上进行改造,可以有效地鼓励犯罪分子服从教育和改造,使之早日复归社会、有利于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执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一以上,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实际执行十三年以上,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的,可以假释。
如果有特殊情况,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可以不受上述执行刑期的限制。
由此可见,被判刑两年,如果符合假释的条件也是有可能被假释的。
拓展延伸
有期徒刑假释条件及程序详解
有期徒刑假释是指在服刑一定年限后,符合特定条件的犯罪人员可以提出假释申请,获得提前释放的机会。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假释的具体条件包括:表现良好、认罪悔罪、积极改造、没有严重违规等。假释程序一般包括申请、审查、决定和执行等环节。申请人需要向监狱提出书面申请,监狱会进行综合评估,包括考察犯罪人员的表现、改造情况、社会危险性等。最终,假释决定由相关机关作出,如果获准假释,犯罪人员将被提前释放,并接受社区矫正指导和监管。假释制度的目的是帮助犯罪人员重新融入社会,实现自我改造和社会重建。
结语
通过假释制度,我们能够将那些在服刑期间表现出悔改和积极改造的犯罪分子提前释放,以便他们能够回归社会并接受社区矫正。假释制度在我国刑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鼓励犯罪分子接受教育和改造,从而将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当然,假释并非对所有犯罪分子都适用,只有符合一系列条件的人才有资格申请假释。这一制度的正确运用能够有效地减轻监狱的负担,促进社会的安全与稳定。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八十一条
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执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一以上,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实际执行十三年以上,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的,可以假释。如果有特殊情况,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可以不受上述执行刑期的限制。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TEL:177 7030 7066 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