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张掖是一个游客比较喜欢去的目的地,这里有许多自然美景,也有奇特的历史风貌。那么你知道,张掖有在地震带上吗?张掖地震发生的特点是什么?
张掖有在地震带上吗
张掖在地震带上,张掖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缘祁连山地震带,是国务院划定的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之一,也是国家“两屏三带”生态安全屏障重点区域。这里生态环境脆弱,地质灾害易发频发且防治难度大。据统计,近50年来,张掖市境内发生4.5级以上中强震多达35次。
尤其是地处祁连山北麓的民乐县。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发生6.9级地震,造成相邻的民乐县36836户12.8万人受灾,民房不同程度损坏。同时,民乐县有78个村1.7万户6.9万余人居住在海拔2400米以上,生态脆弱、地质灾害多发频发地区。当地群众受地质灾害威胁严重,生产生活条件差,发展致富制约瓶颈较多,巩固脱贫成果难度大。
2022年以来,民乐县在充分实地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把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作为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有力抓手,结合乡村振兴,编制完成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3年总体方案和2022年工作方案,将8个镇的78个村1.7万户群众纳入地震灾害危险区搬迁范围,最大限度减少或避免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张掖地震发生的特点
张掖位于现今强烈隆升的青藏高原的北部边缘,地质构造复杂,升降运动剧烈,地震活动频繁,从已发生的历次地震研究结果表明,祁连山地震带强震活动具有明显的几个特点:
①大震有一定的迁移规律。由于地质构造的原因,走廊南部的地震,有由东向西迁移的特征。如:1920年海源8.5级地震后,1927年西迁古浪发生8.0级地震;1932年又西迁昌马发生7.6级地震。走廊北部地震,则由西向东迁移。如:1951年12月17日肃北6.0级地震后,1954年2月11日东迁山丹发生7.25级地震;是年7月31日再东迁民勤发生7.0级地震。
②地震强度大,亦即破坏性大,且频次低的特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地震工作者对近代发生在区内及周边地区的破坏性地震调查表明,大地震时间段相隔数十年,区内1954年发生山丹7.25级地震。
③大震具有突发性。即大震前,事先无明显前兆,或虽有前兆,但仍不易被人们察觉,以至大震突然袭击,使人们防不胜防。
张掖古城的历史
张掖,别称甘州,西汉时设置郡,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是古"丝绸之路"上进入河西走廊的重要驿镇。 张掖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山川秀美,民风淳朴,水草丰美,素有"金张掖"的美誉。
张掖历史悠久,据在市境内黑水国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石斧等文物证明,早在上古时代,人类就在这里过着狩猎、游牧的生活。张掖在远古属雍州之地,夏商时为羌族所居。周时,戎、狄两族在这里居处,春秋战国时期乌孙、月氏人在这里繁衍生息。战国时建立城邑,修筑长城,今张掖一带还留有秦长城遗址。后乌孙被月氏赶走迁逃新疆的伊犁,张掖归"控弦者可一二十万"的月氏族所属。月氏都城(今民乐永固城)它与昭武城(今临泽县境内)当年同是月氏聚居在黑河两岸的中心城市。汉文帝前元四年(公元前6年),拥有几十万强兵的匈奴冒顿单于击败了月氏人;张掖成为匈奴之中右贤王的领地。匈奴占据后,不断进行掠夺,破坏了匈汉的友好往来,割断了汉王朝同西域早已存在的关系。公元前121年由汉武帝派霍去病西征战败匈奴后始设张掖郡,取"断匈奴之臂,张中国之掖(腋)"之意而得名。
自汉唐以来,张掖就成为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中原通往西亚东欧各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的要冲。由于地理环境优越,自然条件好,物产丰富,自古就有"塞上江南"、"金张掖"的美誉。张掖市历史悠久,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古为河西四郡(敦煌,酒泉,张掖,武威)之一,历代中原王朝在西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活动中心。张掖曾是北凉国的国都、行都司的首府、甘肃省省会和历朝诸代设州置府的治所,素有"塞上锁钥"之称。市内汉明长城、历代石窟、寺民、碑塔、古城、烽隧、墓葬群星罗棋布。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TEL:177 7030 7066 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