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众斗殴犯罪是指为了报复、争霸或其他不正当目的,组织众人进行殴斗,破坏公共秩序。无论发生在公共场所还是私人场所,都侵犯了公共秩序。该罪的主体是年满16周岁且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仅首要分子和其他积极参加者构成该罪主体。对于一般参加者,只能追究行政责任。
法律分析
聚众斗殴可以被刑事拘留七日,对于流窜作案、多次作案、结伙作案的重大嫌疑分子,可能被拘留三十七日。聚众斗殴,是指为了报复他人、争霸一方或者其他不正当目的,纠集众人成帮结伙地互相进行殴斗,破坏公共秩序的行为。
聚众斗殴罪侵犯的客体是公共秩序。所谓公共秩序,不应简单地理解为公共场所的秩序,而是指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守的各项共同生活的规则、秩序,在实际生活中,聚众斗殴犯罪可以是在公共场所,例如在公园、影剧院中,也可以是发生在较僻静的私人场所。因此,无论是在何种场所进行聚众斗殴犯罪活动,均应视为侵犯了公共秩序。聚众斗殴犯罪往往同时会造成公民的人身权利和公私财产权利受到侵害的结果。但是,其所侵犯的主要不是特定的个人或者特定的公私财物,而是用聚众斗殴行为向整个社会挑战,从而形成对整个社会秩序的严重威胁。因此,公然藐视法纪和社会公德,破坏公共秩序,就是聚众斗殴罪的本质特征。
聚众斗殴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凡年满16周岁且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聚众斗殴罪。但并非所有参加聚众斗殴者均构成聚众斗殴罪。只有聚众斗殴的首要分子和其他积极参加者,才能构成聚众斗殴罪主体。所谓首要分子,是指在聚众斗殴中起组织、策划、指挥作用的犯罪分子;所谓其他积极参加者,是指除首要分子以外的在聚众斗殴中起重要作用的犯罪分子。对于一般参加者,只能依《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追究行政责任,不能构成聚众斗殴罪主体。
结语
聚众斗殴罪侵犯公共秩序,不论发生在何种场所,对社会造成严重威胁。聚众斗殴的首要分子和积极参加者构成该罪的主体,而一般参加者则依法追究行政责任。根据情节不同,刑事拘留期限可长达七至三十七日。聚众斗殴犯罪行为不仅侵犯了个人的人身权利和公私财产权利,更是对整个社会秩序的公然藐视。保持公共秩序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对于聚众斗殴罪,法律将严厉惩处,维护社会的和谐与安宁。
法律依据
《刑事诉讼法》第九十一条,公安机关对被拘留的人,认为需要逮捕的,应当在拘留后的三日以内,提请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在特殊情况下,提请审查批准的时间可以延长一日至四日。
对于流窜作案、多次作案、结伙作案的重大嫌疑分子,提请审查批准的时间可以延长至三十日。
人民检察院应当自接到公安机关提请批准逮捕书后的七日以内,作出批准逮捕或者不批准逮捕的决定。人民检察院不批准逮捕的,公安机关应当在接到通知后立即释放,并且将执行情况及时通知人民检察院。对于需要继续侦查,并且符合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条件的,依法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TEL:177 7030 7066 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