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律失常的护理要点
(1)预防诱发因素 一旦确诊后病人往往高度紧张、焦虑、忧郁,严重关注,频频求医,迫切要求用药控制心律失常。而完全忽略病因、诱因的防治,常造成喧宾夺主,本末倒置。常见诱因:吸烟、酗酒、过劳、紧张、激动、暴饮暴食,消化不良,感冒发烧,摄入盐过多,血钾、血镁低等。病人可结合以往发病的实际情况,总结经验,避免可能的诱因,比单纯用药更简便、安全、有效。
(2)稳定的情绪 保持平和稳定的情绪,精神放松,不过度紧张。精神因素中尤其紧张的情绪易诱发心律失常。所以病人要以平和的心态去对待,避免过喜、过悲。过怒,不计较小事,遇事自己能宽慰自己,不看紧张刺激的电视,球赛等。这是心律失常的预防措施之一。
(3)自我监测在心律失常不易被抓到时,病人自己最能发现问题。有些心律失常常有先兆症状,若能及时发现及时采取措施,可减少甚至避免再发心律失常。
二、心律失常的病因
1.与原发肿瘤有关尤其以肺癌并发心律失常多见。多数学者认为,与心包、心脏转移及转移瘤侵犯心房交感神经纤维及心脏有关。肺癌并发心律失常与下述两个因素的缺氧有关。
(1)纵隔淋巴结转移与心律失常:支配心脏活动的交感神经及迷走神经在纵隔内走行,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侵犯或压迫神经纤维,相应影响心脏的活动,出现多种类型的心律失常;同时纵隔内肿大淋巴结也可导致心包淋巴回流受阻,进而影响心脏传导系统,引起心律失常。广泛纵隔淋巴结转移中,并发心律失常者显著多于无纵隔淋巴结转移并发心律失常者。
(2)肺部病变程度与心律失常:肺癌不同临床TNM分期患者肺部病变程度不同,后期明显广泛。而肺部肿瘤病灶广泛常引起气道阻塞,长期持续的缺氧使心肌血流调节与心肌代谢需求失调,导致异常节律性的形成。其次,缺氧引起电解质紊乱及局部儿茶酚胺浓度增高,使心房、心室与希氏束-浦氏组织在动作电位后产生除极活动,若后除极的振幅增高并抵达阈值,便可引起反复单向阻滞,形成折返,产生持续性的快速心律失常。
2.与老年人基础病变有关
(1)脏器功能差:老年人脏器功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衰退,老年肺癌患者多伴有慢性支气管炎、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疾患,在心脏榆查中常发现有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房室传导阻滞、房早或室早等异常表现。此时一些并不严重的刺激即可影响心脏功能,导致心律失常。
(2)肿瘤并发肺不张或肺部感染:中心型肺癌中,肿瘤易阻塞支气管引起相应的段或叶不张,阻塞主支气管时可导致全肺不张。另外,由于老年人气管纤毛运动差,不易将异物,分泌物等排出,咳嗽无力、免疫力降低等易导致肺部感染。当肿瘤并发肺不张或肺部感染时,必然引起肺功能降低,影响气体交换,使患者处于缺氧状态,从而加重心脏负担,易引起心律失常。
3.与治疗相关的心律失常
(1)手术:术前有心血管病史、肺部疾患致肺功能中度以上减退及糖尿病的患者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高手术前无并发症者,而且同时具2项以上合并症者较只有l项合并症者术后发生率差异显著,说明术前合并症是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的基础。其可能的机制如下。
1)原有心血管疾病患者心脏代偿功能较差,手术刺激使心脏作功增加,耗氧量增加,可致心肌缺血、缺氧,而缺血心肌对氧的敏感性增强。从而使心肌自律性发生改变。
2)原有肺功能减退患者行开胸手术,由于全麻、手术创伤等刺激使气管黏膜水肿、分泌物潴留、切口疼痛(尤其是迷走及肺丛神经损伤或肺叶切除术等),影响肺通气功能,使功能残气量减少、顺应性下降、肺通气/血流比例失调,造成低氧血症及二氧化碳潴留,心肌及传导系统对缺氧极为敏感可诱发心律失常。另外,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手术创伤(尤其对迷走神经的损伤)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儿茶酚胺释放增加,从而增加心肌的自律性、兴奋性和传导性。另有报道表明,无糖尿病的患者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低于有糖尿病者。
(2)放疗;胸部肿瘤(包括乳腺癌、肺癌、食道癌、纵隔肿瘤等)放疗时。因肿瘤与心脏位置比邻,设计照射野时常不能完全避开心脏,即使在使用三维适形或调强治疗的情况下,心脏也会或多或少地受到照射。受照射达到一定剂量时,心脏的所有结构,包括心包、心肌、心瓣膜、传导系统和冠状动脉,都可产生放射性损伤。一般分为射线引起心脏组织细胞的直接损伤、间接产生的免疫反应损伤以及血管损伤所致血管闭塞造成心肌缺血等。主要病理改变为心肌、心包、心瓣膜非特异性炎症以及弥漫性间质纤维化,造成心脏舒张功能、传导系统异常或冠状动脉硬化、栓塞。临床上常无明显症状,心电图异常发生率高达28.7%~68.5%,60岁以上老年人可高达89.2%。早期的炎症大多可恢复,晚期组织纤维化、血管闭塞则很难逆转,可导致致命性心衰。
心脏放射损伤引致的疾病有心肌炎、心包炎、心包积液、传导阻滞、冠心病等。心电图异常类型包括sT-T改变、房性或室性期前收缩、窦性心动过速或过缓及QRS波低电压,而房室传导阻滞(***B)和异常Q渡则较少见。ST-T改变、心律不齐最为常见,占异常的40%~83%。传导异常是由于与传导系统相邻的组织的纤维化所致。动物试验中,放疗后可以立即出现各种各样的心律不齐。在出现晚期阻滞前,心电图显示频繁的束支阻滞、孤立性或双束支阻滞。尽管症状性心脏阻滞发生率较低,但在接受胸部放疗者中,50%将出现心电图异常。放射所致的心律失常有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房性或室性期前收缩、心房颤动等,以窦性心动过速晟为常见。传导阻滞有***B、束支传导阻滞(BBB)等,以束支传导阻滞(RBBB)比较常见。这些在放疗早期即可发生,早期心电图改变以ST-T改变、心律不齐最为常见。多发生在放疗第2周(20 Gy),多数在2个月内出现。大多数异常心电图在放疗后3~6个月恢复正常。
(3)化疗:蒽环类化疗药物常被广泛用于多种肿瘤的联合治疗,是广为人知的心脏毒性药物,主要在于对心肌的损害,确切机制还不十分清楚,推测可能与自由基的产生有关。蒽环类药物可分早期发作和晚期发作的心脏毒性。前者是指儿童或成年患者在完成治疗后1年内发生,后者是指完成治疗后经过1年以上的潜伏期后才出现明显的心脏毒性。心电图改变有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期前收缩、QRS波低电压、QT间期延长和非特异性ST-T改变,偶有BBB。95%患者的心脏毒性发生在治疗期间或1年内。也有报道称,随着停药后存活年限的增加,心电图改变亦有增加,尤其以窦性心动过速、QRs波低电压、QT-QTc延长者的增加最为明显,其次是ST-T改变。
三、心律失常症状有什么表现
人们对自己心跳的感觉(心悸)差异很大。有些人能感觉到正常的心跳。在左侧卧位时,大多数正常人有时能感受到心跳,也能感受到异常的心跳。通常感觉到自己的心跳是不舒适的,但这并非一定预示着存在心脏病。曾有过某种心律失常的个体常倾向于反复发作同种类型的心律失常。有些类型的心律失常可无任何症状,但最后确出现严重的问题。而另一些心律失常从不会引起严重的问题但确有较多的症状。通常,基础心脏病的病程和严重程度比之心律失常本身更为重要。
心律失常疾病分类
1.按病理生理分类
(1)冲动起源异常所致的心律失常:包括窦性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窦性停搏、窦房阻滞等;异位心律,包括被动性异位心律逸搏(房性,房室交界性、室性),逸搏心律(房性、房室交界性、室性);主动性异位心律,期前收缩(房性、房室交界性、室性);阵发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室性);心房扑动、心房颤动;心窒扑动、心室颤动。
(2)冲动传导异常所致的心律失常;包括生理性干扰及房室分离、病理性窦房传导阻滞、心房内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心室内传导阻滞(左、右束支及左束支分支传导阻滞)。
2.按临床心率变化分类
在临床上,心律失常可按其发作时心率的快慢分为快速型和缓慢型两大类。
四、心律失常的治疗用药
(1) 窦性心动过速
最多见。一般心率在每分钟130次以下,血压无明显下降,可予以观察,但应保持呼吸道通畅,充分供氧。减慢心率最有效的方法是祛除病闪.如降低体温,纠正酸中毒·改善供氧,纠正低血压及恢复血容量。必要时可给予药物治疗,治疗窦性心动过速的药物有洋地黄、苯妥英钠及B受体阻滞剂。由心力衰竭所致窦性心动过速,使用洋地黄治疗是根本措。对未用过洋地黄者。可给西地兰0.4 mg,缓慢静脉注射,以后每半小时给西地兰0.4 mg,直至心率回降至90次/mim左右,成人总剂量为1.2mg。若已给过足量洋地黄,则每次剂量不应超过0.2mg。
(2)窦性心动过缓 血压正常者,可给阿托品;伴血压降低者,则应用异丙基肾上腺素。
(3)房性早搏一般不作特殊处理。
(4)心房颤动,由于大手术后早期,血中儿茶酚胺浓度增高,围术期较常见。术后出现心房颤动,同时伴有血压降低和心力衰竭,应考虑尽早转复心律。对大多数病人来说,可口服或静脉使用β-受体阻滞剂控制心室律。房颤病人有伴发心房血栓形成和栓塞的危险,抗凝治疗是必要的。患有基础心脏病伴发房颤的病人,治疗应针对控制心室率和抗凝,围术期心房颤动应用β-受体阻滞剂控制心室率,对伴有心功能不全的病人宜用地高辛控制房颤心室率。
(5)室上性心动过速 心率≥160次/min时须予以处理,常用方法有:①颈动脉窦按压;②新福林3mg,静脉注射;③若非洋地黄中毒所致室上速。可应用快速洋地黄制剂;④异搏停10mg,静脉注射,30s~1min注射完毕,常可获满意效果。
(6)室性早搏 容易导致心房纤颤、室性心动过速、心室纤颤。偶发的室性早搏可不作处理,频发室性早搏(>5次/min)、多源性室性早搏、2~3个室性早搏连续发生或呈二联律、三联律、室性早搏发生于前一个T波的上升支上,都易发生心室纤颤,应积极治疗。首选利多卡因治疗,可静脉注射利多卡因50~100mg,若无效则隔5~15 min重复静脉注射,同时在静脉输液中加入利多卡因,每分钟滴入1~4 mg维持;目前应用乙胺碘呋酮0.1~0.2 g,口服,每口3次,或双异丙吡胺0.1~0.2,每日3~4次,可取得满意疗效。除药物治疗外,尚应消除低血压、低血氧、酸中毒及洋地黄中毒等诱因;补充钾盐,使血清钾浓度达4.0 mmol/L以上。
(7)室性心动过速
立即静脉注射和利多卡因200mg,必要时重复静脉注射50~100mg,直到恢复窦性心律,应用利多卡因静脉滴注2~4mg/min维持。也可静脉注射乙胺碘呋酮或双异丙吡胺,同时针时病因,予以击除;顽固性室性心律,药物治疗无效者,应采用电复律,电击复律在血压偏低时使用也有效。成功后,应静脉滴注利多卡因维持以防复发。
(8)房室传导阻滞
I度房室传导阻滞,心率>70次/min,循环功能良好者,不需处理;心率慢者及I度房室传导阻滞,采用异丙肾上腺素或阿托品静脉滴注;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可发生急性心源性脑缺血,心跳骤停等,须紧急静脉应用异丙肾上腺素和安置心脏起搏器。心脏传导系统对缺氧极端敏感,在缺氧纠正后传导阻滞会改善或消失,所以术后防止低氧血症极为重要。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TEL:177 7030 7066 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