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自然》杂志的最新研究成果,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领导的国际合作研究团队在中国的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上发现了祝融号着陆区火星古风场改变的沉积层序的证据。这一发现证实了风沙活动记录了火星古环境随火星自转轴和冰川期变化的情况。
火星在太阳系行星中与地球最为相似,因此对火星气候演化的研究备受关注,人们认为火星的现状和演化历程可能代表了地球的未来。风沙作用是火星晚亚马孙纪以来最主要的地质作用,塑造了火星表面广泛分布的风沙地貌,并沉积、记录了火星演化晚期和近代气候环境特征以及气候变化过程。然而,由于缺乏详细的科学观测,我们对火星风沙活动过程和古气候的记录了解甚少。
为了解决这一科学问题,专家们成立研究团队,以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丰富的风沙地貌为目标,利用天问一号探测器上的高分辨率相机、火星车导航地形相机、多光谱相机、表面成分分析仪和气象测量仪等设备进行了高分辨率遥感和近距离观测。研究团队提取了沙丘的形态、表面结构、物质成分等信息,分析了沙丘的风向和形成年龄,并发现了祝融号着陆区风场发生显著变化的沉积层序证据。
这些证据与火星中高纬度区域的冰尘覆盖层记录相吻合,揭示了着陆区可能经历了以风向变化为标志的两个主要气候阶段。风向从东北转变为西北,变化了近70度,风沙堆积也从新月形亮沙丘转变为纵向暗沙垄。这一气候转变发生在距今约40万年前的火星末次冰期结束时,可能是由于火星自转轴倾角的变化,导致火星从中低纬度到极地地区发生了一次全球性的“冰期-间冰期”气候转变。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TEL:177 7030 7066 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