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盛夏之际,朱女士在上海浦东新区的金鼎首府小区,斥资近千万元购入了一套梦寐以求的130平米“样板房”,并额外支付了高达117万元的软装费用,满心期待能享受“即买即住”的便捷。然而,当交房日来临,现实却给了她一个不小的“惊喜”。
据朱女士提供的《软装交付清单》显示,这套价值不菲的居所内配置的家具总计不过14件,且品质与预期相去甚远,更令人诧异的是,这些家具竟无一附带品牌标识、质量证书及保修单据,显得异常简陋。
利用现代科技的便捷,朱女士通过电商平台识图功能,逐一比对家中家具的市场价格,结果令人咋舌:从数千元的斗柜到几百元的床头柜,所有家具的总价值估算下来,竟不足三万元,与她所支付的软装费用相去甚远。更令人不安的是,朱女士并非个例,同批购买“样板房”的几位业主也遭遇了类似情况,他们纷纷要求开发商提供详细的家具采购清单,并强烈要求退还其中的巨大差价。
针对这一事件,上海创同律师事务所的资深律师孙磊先生接受了采访,并给出了专业见解。孙律师指出,要界定开发商是否存在欺诈行为,需深入剖析合同条款及实际履行情况。若合同中明确规定了家具的品牌、品质或价格等具体细节,而开发商未能兑现承诺,或存在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行为,则欺诈嫌疑无疑。反之,若合同内容含糊,未对家具的具体规格、品牌等作出明确约定,那么仅凭现有情况难以直接判定开发商构成欺诈。
在此背景下,孙律师提醒广大消费者,在购房尤其是购买附带装修或软装的房产时,务必仔细阅读合同条款,确保所有重要事项均有明确记载。同时,保留好所有相关凭证,以便在权益受损时能够及时、有效地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对于朱女士及类似遭遇的业主而言,通过法律途径寻求公正解决,或许是目前最为可行的途径。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TEL:177 7030 7066 E-MAIL:11247931@qq.com